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从祁太秧歌看清末民初晋中女性的日常生活

来源:晋中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祁太秧歌起源于祁县和太谷,广泛传播于太谷、祁县、文水、交城、平遥、汾阳、清徐、榆次、寿阳、晋源等地,深受民众喜爱,特别是在祁县、太谷一带,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街

祁太秧歌起源于祁县和太谷,广泛传播于太谷、祁县、文水、交城、平遥、汾阳、清徐、榆次、寿阳、晋源等地,深受民众喜爱,特别是在祁县、太谷一带,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常常会听到秧歌高亢婉转的旋律。祁太秧歌由民众创造,其题材大多以当地民众生活为基础,真实地再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本文以祁太秧歌为蓝本,关注清末民初晋中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矛盾,揭示她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一、晋中女性的日常生活

祁太秧歌的题材来源于当地民众生活,女性的日常生活成为剧本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日常劳作

祁太秧歌中有很多女性日常劳作的剧情。如《锄田》中李姓女子唱道:“天生下李培芳福薄命浅,找上这些受苦汉,每日起来无空闲”,“每日里在厨房,抱柴担水奶娃娃”,“夜晚间把花纺,白昼间做针线,到饭时送迟了还得挨打劈拳”。(1)《张连卖布》中张连的妻子唱道:“我为你早担水晚把柴打,我为你受辛苦抚养娃娃,织下几丈布你去换花”(2),讲述了自己担水打柴抚养孩子,还兼纺纱织布补贴家用的辛劳生活。《三住娘家》中述及一个寡妇家里家外辛勤劳作:“白天下田地把庄稼活干,到夜晚回家来织布纺线,每日里苦挣扎勤度时光,无人问无人管全凭自家”(3)。纺纱织布是女子劳作的重要内容,这在秧歌中多有反映。如《算账》里有唱词:“清晨起来把机房下,喜鹊儿落在房檐上”;“清晨起把机房下,连把布儿织几下,纺车儿搬在大炕上,得儿得儿织棉花。”(4)唱词刻画了一个女性晨起在大炕上忙织布的情景。《算账》中织布的女主角是刘氏,其丈夫张三出门经商,一走八年,刘氏在家织布以补贴家用。剧本《采棉花》里则描写了姐妹两个人一起去田里采棉花,采回棉花在家里纺花织布。《采棉花》里唱道:“姐妹二人出门相跟的,手提篮篮采棉花,采回棉花纺棉纱。”(5)

晋商经商在外,妻子在家庭中不仅承担着家务以及孝顺父母的任务,而且还以纺织维持家中用度,生活辛苦,这也正与各县志记载的晋商妇以纺织为生的生活情形一致。如祁县冀氏,“于归时年十八,婚逾月,夫远游,遂无踪迹。家苦贫,氏织纴度日,终始无怨言,后抚侄为嗣,年七十八卒”(6)。“汾阳张氏,年十九未有子女,夫往奉天、宁古塔贸易,竟绝音耗。家贫无田产,张勤纺织,事舅姑,舅先殁,姑寿至九十有六亦殁,营葬祭奠,甘苦尽孝”。(7)“榆次萧氏,郭学颜妻,家贫无生计,趁食京都,乾隆元年颜亡于京。族人以氏无子息,欲更嫁之,氏曰:夫尸未归,且有积债,更适不义。乃益勤纺绩,年余积银十两,舁丧以归;又六年偿还颜债二十两。勤劳过度,双目俱瞽,遂自缢。死之日,远近流涕。”(8)

(二)休闲生活

祁太秧歌中有许多关于女性赶集和逛庙会的休闲生活场景。如剧本《赶会》描写了姐姐带妹妹去赶会:“家住平遥在桥头,冀北赶会亮新头”,“咱姐妹出了门,迈步来在大街中,冀北会上散一散心,大姐姐前边把路引,二小妹妹在后紧跟”。最后,“姐妹们游串多一阵,相跟跟上回家中”。(9)逛完冀北会后,两姐妹赶快赶回家中,继续绣房的活计。为了赶会,姐妹俩擦了胭脂,换了新衣,犹如过节一样,快乐地出了门,反映了女性不再是待字闺中不能露面的现状。剧本《逛会》讲述了刘二姐换上新衣,背着孩子出门赶会:“刘二姐来梳油头,打扮起来实风流,浑身的衣裳都换新,身背我儿会上游。”(10)剧本《摘黄瓜》有一个商家女去庙上赶会的场景:“家住祁县北六支,小奴家名儿叫许凤英,俺家爹爹走天津”,“那一年泰山庙上把会赶,秧歌戏唱了好几台,看了一本又一回,奴家看了五六天。”(11)太谷秧歌《看秧歌》中唱出了北洸村秧歌演出时有许多女子看秧歌的热闹景象:“家住太谷在沙河,北洸村搭起台台唱秧歌。……大道上人儿多三五成群,男男女女都是要去北洸村。戏台搭在鼎峪东,车儿打得十来乘。戏场里头人山人海,卖吃卖喝的摊摊两边排”。(12)祁太秧歌中关于女子赶会的唱述很多,反映了赶会是女子非常普遍的休闲娱乐。

这样的情形在后人的回忆中也得到印证。如盂县五月二十七东坡底戏场专搭临时席棚,像戏院包厢一样,供太太小姐们使用,以便她们为观众点戏,为剧团“加冠”,即“给赏钱”。盂县六月二十三的火神庙会也有女人们看戏的生动画面。火神庙前有十五层台阶,台阶上是青砖花栏墙围,对面就是戏台。坐在花栏墙旁看戏就如戏楼上看戏一般,成为专供富家太太小姐们看戏的场所。那些太太和小姐穿着时新,让人大开眼界,其时有谚云:“想看好戏东坡底,火神庙前观美女”[1]250。因“妇女的闲暇时间往往是十分枯燥单调的,长期处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压抑之下,同时蕴藏着一种强烈的外出娱乐的渴望。而在明清时期,这种欲望宣泄的渠道之一,就是参加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以娱神为借口,以娱人为目的。”[2]289如汾阳城隍庙每年四月十四日为吕祖诞辰香会,“届期演剧,远近妇女多来还愿,求方问卜。本庙备有斋饭,庙前车水马龙,颇见一时之盛”。东关圣母庙在四月初六日举行圣母诞辰香会,“妇女多带孩儿,神前顶礼戴锁,并送香资。本庙邀请士绅,侍供进馔并观剧,俗呼供盏,游人辐辏,可称盛况”[1]252。妇女借寺庙上香达成出游的心愿。一首汾俗竹枝词状描了这一景象:“绿阴深处听秧歌,金井银妆此地多。秋菜未挑春菜老,儿童都到米家河。八角牌楼制亦奇,金闺约伴乞婴儿。风光四月初旬好,个个焚香圣母祠。”[3]女子通过赶集逛庙会等方式,一来排遣寂寞,同时看戏娱乐,顺便再添购一些日用品,或是买些小吃。这样的活动无疑给她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情趣和愉悦,也丰富了她们的生活。

文章来源:《晋中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jzxyxb.cn/qikandaodu/2020/0910/379.html



上一篇:我在晋中公学的军旅岁月
下一篇:财政助推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经济发展

晋中学院学报投稿 | 晋中学院学报编辑部| 晋中学院学报版面费 | 晋中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晋中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晋中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