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晋中学院学报》栏目设[08/03]
- · 《晋中学院学报》数据库[08/03]
- · 《晋中学院学报》投稿方[08/03]
- · 《晋中学院学报》征稿要[08/03]
- · 《晋中学院学报》刊物宗[08/03]
晋中学院产学研统筹推进促进“非遗”传承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学生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展览室参观 李明珍在教学生小花戏 晋中学院师生与民间艺人合影 晋中学院学生在学习非遗制作技艺 晋中学院学生在灵石县灵尚手工刺绣传习所 随着时
学生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展览室参观
李明珍在教学生小花戏
晋中学院师生与民间艺人合影
晋中学院学生在学习非遗制作技艺
晋中学院学生在灵石县灵尚手工刺绣传习所
随着时代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加之老一辈非遗传承人年事渐高,“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目标,成了非遗传承的首要挑战。高校集纳莘莘学子,又拥有丰富的文化学术资源,在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中有特殊担当。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晋中学院探索多元课堂,夯实传承平台,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传承 :“非遗大师”走进课堂
“一辈子也没想到我能登上大学讲台,在大学课堂教小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明珍对自己艺术人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感慨良多。
在晋中学院,剪纸、刺绣、左权民歌、形意拳、平遥推光漆器等10多个非遗项目进入课堂,多位民间艺人在大学讲台闪亮登场,成为晋中学院教学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
2012年12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晋中学院“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正式成为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5月,“晋中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项目正式启动。
多年来,晋中学院致力于加强“非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打造“非遗大师”工作室,创新“非遗”教学团队,让“非遗”大师参与课堂教学工作,形成协同创新的产学研教学研究模式。
聘请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大师进校园担任特聘教授,参与“非遗”课堂教学,并成立“非遗”大师艺术工作室。邀请“非遗”大师定期来校讲学,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美术系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薛生金担任校“非遗”传统工艺特聘教授,建立了平遥推光漆器大师工作室;音乐系聘请“羊倌歌王”石占明、“小花戏泰斗”李明珍、“开花调歌后”刘改鱼担任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特聘教授,建立了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大师传承工作室。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来校讲学,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学生可以在校园选修研学“非遗”各项技能。传承人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对青年教师和大学生进行手把手传授,为大学生展示晋中民间艺术的魅力,促进非遗项目在师生中的传承,培养并增强了年轻一代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而在校内,晋中学院不断加强“非遗”传承师资力量的建设。2010年成立了“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设立了文化生态基础理论研究所、民间艺术研究所、民俗研究所、非遗旅游资源研究所,还在校内相应的学院设立了各类民间艺术研究室。在美术学院设立了民间美术研究室,在音乐学院设立了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研究室。“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于2012年成为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成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
依托“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的师资力量和科研优势,晋中学院整合学校音乐系、美术系、中文系以及全校文化艺术类学科,加强对传统民间音乐、舞蹈、美术和传统工艺等方面的课程体系建设,为“非遗”传承、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晋中学院不断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努力拓展各类校内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和实践需要。
在美术系加强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艺等方面的美育课程建设等工作;在音乐系加强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的美育课程建设等工作。从2007年起就开设了漆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晋商“三雕”装饰艺术、陶艺、刺绣、剪纸、祁太秧歌、左权民歌、左权小花戏等为教学内容的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晋中“非遗”传承地的实践活动,开展“非遗”产业策划、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相关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中,以“非遗”相关选题作为毕业设计内容,引导学生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性设计等工作。这些课程和实践展示了晋中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并增强了年轻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文章来源:《晋中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jzxyxb.cn/zonghexinwen/2021/1207/716.html